Kimi热潮:谁将失去其业务?
文 | 定焦,作者 | 黎明,编辑 | 魏佳
仅成立一年,一支拥有名校背景的90后团队,打造出一款备受瞩目的AI大模型产品Kimi,令整个AI领域都为之震动。自妙鸭相机短暂走红以来,我国AI大模型行业已有很长时间未出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爆款产品。Kimi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令人惊讶的是,A股股民也加入了这场热潮,各大炒股群的讨论使得Kimi概念股成为热门话题,进而引发Kimi服务器的流量激增,甚至宕机。至今,尽管热度已有所减退,但关于Kimi的话题仍在持续。
一位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学生告诉「定焦」,该校近期组织了一次学习会,老师让学生学习Kimi,并为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学习和训练Kimi。在网络平台上,不时可以看到有人推荐Kimi,其中一些人可能是受定向投放的广告影响,但也有一些人是自发地分享使用心得。Kimi带给人们的启示是,AI发展迅速,创业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相比之下,那些投入巨资且历时十几年的大型科技公司的成果则显得逊色。Kimi的成功,抢得了科技大厂的风头,未来或许还会夺走他们的用户。然而,问题在于,这种热度能够持续多久呢?
Kimi是一款面向C端用户的智能助手,擅长阅读长文、搜索网页,主要功能包括整理资料、解读文件、辅助编程、文案撰写等,被誉为ChatGPT的中文版本。然而,面对国内外众多同类产品竞争,Kimi如何脱颖而出呢?首先,Kimi在产品体验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200万字的超长文本输入能力和拖拽文件的操作简便性,以及简洁的页面设计。其次,Kimi的开发者月之暗面并非国内首批涉足大模型领域的公司,在此之前,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均推出了相关产品,但并未获得C端用户的广泛认同。相比之下,Kimi从一开始就专注于C端用户需求,以满足用户需求为首要目标,从而赢得了用户的支持和口碑。
然而,Kimi能否保持当前的热度仍有待观察。一方面,Kimi在处理长文本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其在理解和追溯长文信息方面的准确性较高,对日常任务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也足够,虽然在处理超长文本时的总结和提取可能会遗漏部分细节,但仍能保留文本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随着大厂开始调整策略,加大对C端用户的重视程度,Kimi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将增大。因此,Kimi要想继续保持其地位,必须加快产品和技术的迭代速度,提高用户体验,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