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行业,大模型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短短一年间,从技术竞赛到产品应用竞争,各大企业和创业者纷纷聚焦于如何扩大产品用户规模。与此同时,从技术到产品的发展并非二选一,而是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众多参与者中,字节跳动因其“APP工厂”之称,备受关注。其旗下产品豆包的月活跃用户早已突破两千万,成为规模最大的通用型应用。国内现有六家大模型独角兽公司: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阶跃星辰,其中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备受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口碑。而MiniMax的星野和海螺AI也颇具人气。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明确表示,在技术快速进化的窗口关闭前,创业公司要着力打造用户规模巨大的to C产品。他认为,一个拥有强大技术的公司,不应仅是卖技术,而应是一家“技术驱动产品”的公司。
MiniMax的几个特点引人注目:早于GPT出现前成立,创始人出身于AI公司商汤;是国内最早同时发力技术和产品的创业公司;早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条例就开发出应用Glow,可能是目前唯一有过产品下架命运的公司。此外,MiniMax还获得了腾讯、阿里、高瓴和红杉等一线公司的投资。
尽管这些标签让MiniMax成为一家备受关注的明星创业公司,但也从侧面反映出,AI大模型时代创新门槛的提高,留给公司的时间和空间都较为有限。
一、寻找长期最优解
闫俊杰曾讲述一个小故事。他80岁的外公曾想写一本书,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因无法书写和打字,最终放弃。当时闫俊杰在商汤带技术团队,每天要阅读大量的AI领域论文,但发现自己无法帮助外公完成他的愿望。在巨大的落差之间,闫俊杰看到了机会,于是MiniMax诞生了。他定下了一个愿景:用最好的技术服务每一个人。
MiniMax是国内首个提出“AI 2 C”概念的公司,也是国内少数同时发力大模型技术和产品的公司。闫俊杰认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同时思考技术和产品。因为,如果没有足够好的产品能力承接,即使公司有了一些技术进展,这些东西最终也不是你的。
MiniMax先后打造了4款产品,包括AI内容社区应用和问答等生产力应用。其中,星野自2023年9月8日上线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安装量突破1000万,DAU高峰接近80万,是国内C端AI应用中为数不多达到这一规模的产品。
二、没有别的选择
如果不刻意强调身份,第一眼看到闫俊杰时,你可能很难意识到他是一位AI从业者。闫俊杰曾任职于商汤科技,一路做到副总裁。2021年12月,商汤成为“AI视觉第一股”,在股价飙升之际,闫俊杰却选择成立自己的AGI企业,也就是MiniMax。
这种先发优势还体现在,大模型还没集体狂热的时候,MiniMax就找到了字节火山引擎租用大量GPU算力。2023年6月,闫俊杰又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将公司80%的可用算力资源投入MoE“混合-多专家模型”。
在AI赛道烧钱如流水的情况下,MiniMax通过“产品化APP+开放平台”的方式,覆盖2C+2B的用户圈层,这是大多数创业公司都选择回避的路径。
三、AGI“信徒”
时间回到2021年,MiniMax创立之初。闫俊杰讲出自己的梦想时,鲜少有人听得懂。明势资本的黄明明曾透露,2021年首次见到闫俊杰时,面对对话、语音、数字人等概念,联想到的却是元宇宙。直到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AGI概念大热,MiniMax和它的第一款智能体对话交互产品Glow才走进资本的视野中。
闫俊杰认为,技术,特别是研发投入很大的技术,追求的不应该是10%的提升,而是数倍变化的提升。因此,他会选择“上限最高”的技术路线,几乎没有退路。MiniMax通过“产品化APP+开放平台”的方式,覆盖2C+2B的用户圈层,这是大多数创业公司都选择回避的路径。
在闫俊杰看来,无论是技术研发、C端产品运营还是B端服务,都需消耗大量资源。而MiniMax正是通过这条厚重的发展路径,赢得了时间。2024年1月,MiniMax发布了大语言模型abab6.0版本,随后迭代加速,4月便发布abab6.5版本,并同步上线AI助手“海螺AI”。到9月初,日均30亿次AI交互量,处理3万亿Token。但对于现在的产品是否是最终那个Super App,闫俊杰认为并不重要。更重要的还是技术能够足够快地进步。这位AGI“信徒”,必须在噪音中发现最本质、最长远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