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流量玩法还能走多远

在2024年,我国AI产业竞争格局因一家大型模型企业的崛起而发生转变。Kimi的迅速走红为业内寻找到了一条明确的增长途径——通过流量驱动用户增长。随着众多企业加入“买量”行列,AI产品竞争的重心开始回归到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流量争夺。然而,过度关注用户规模可能导致产品离实现商业价值的目标渐行渐远。

今年2月以来,Kimi的访问量急剧攀升,2月月度访问量达到305万,较1月份增长一倍;3月更是达到1261万,同比增长321.58%。此后,Kimi的流量始终保持在2000万以上。这对当时的大模型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环境差异,大多数企业并未找到实现本土化落地的明确路径;另一方面,自2023年开始,许多AI产品都未能形成爆款,行业内普遍存在爆款焦虑。在这种情况下,Kimi为行业指明了新的增长方向——流量驱动的用户增长。

在“买量”策略的推动下,AI产品竞争逐渐演变为一场流量争夺战。各大互联网公司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充足的营销预算,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例如,抖音豆包自今年5月起投入巨资进行广告投放,从免费榜的第112名跃升至第1名。此外,抖音还独家屏蔽了所有大模型广告,使得豆包在抖音平台上的流量独占鳌头。这迫使其他大模型厂商转向其他平台,如小红书和B站。然而,优质流量池的选择有限,导致大模型公司的获客成本不断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过分追求用户规模可能使Kimi偏离AI产品的核心价值。实际上,在当前阶段,AI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而非简单的用户增长。因此,在付费模式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扩张用户规模的效果值得商榷。总之,AI产品竞争正朝着流量争夺的方向发展,而大型互联网公司凭借其资源和实力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若仅仅将焦点放在用户规模上,可能会忽视AI产品实现商业价值的北极星指标,如付费率和复购率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