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创业:融资困境与转型抉择

科技创业领域近期波澜再起,AI独角兽企业“月之暗面”再次引发关注。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通过朋友圈透露,联合多家投资机构向“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提起仲裁,揭示了投资方与创业团队之间紧张的关系。

回顾两年前,ChatGPT的崛起引发了AIGC热潮,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等巨头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进入大模型领域,众多创业公司、投资机构也争相涌入。然而,随着AI大模型开发速度放缓,行业竞争加剧,从技术比拼逐渐转向用户增长、产品落地和商业化变现。

许多AI大模型创业公司推出的B端产品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客户需求,面临回款难、续签难等问题。与此同时,C端缺少爆款级应用,用户难以形成规模。一位AI大模型创业者表示,一些高喊技术至上的企业,在应用阶段陷入增长和变现困境,投资人的信任逐渐转为质疑,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今年5月,云厂商大模型掀起了一场推理算力价格战,字节跳动、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腾讯云、科大讯飞等纷纷加入降价行列,将大模型推理算力价格下降了90%。这场价格战对创业企业造成冲击,行业毛利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减弱。

部分AI大模型创业企业选择寻求被收购,以维持生存。今年10月底,AI垂直领域大模型公司波形智能被智能手机厂商OPPO收购。与此同时,美国科技巨头也在积极收购AI初创公司的核心人才和技术,例如谷歌以25亿美元收购人工智能初创公司Character.AI。

然而,随着AI大模型创业市场环境恶化,融资放缓,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也出现裂痕。据悉,今年AI领域融资案例439起,总融资金额超564亿元,约去年80%。部分投资机构缩减投资规模,与创业团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AI大模型企业正面临着商业化难题。OpenAI的年收入虽已攀升至40亿美元,但AI模型开发仍是一个无底洞,亏损严重。AI大模型企业对商业化的渴望愈发迫切,纷纷将目光转向AI应用领域。例如,智谱AI、百川智能等专注于企业级应用,零一万物则将大模型技术应用在AI写作、编程、医疗等多个领域。

尽管AI应用市场规模庞大,但创业企业难以与巨头展开差异化竞争。字节跳动的“豆包”等产品已覆盖多个业务场景,为创业企业带来更大挑战。在AI大模型创业热潮之后,行业整合加速,资源逐渐回流到巨头手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