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长寿秘籍”:AI助力200年寿命

近日,在科技日报举办的院士访谈中,建筑材料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教授透露了我国混凝土材料设计的突破性进展。缪昌文教授长期致力于混凝土研究,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包括我国长江三峡大坝、京沪高铁等,以及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等国际工程。

缪昌文院士表示,目前我国重大工程所采用的混凝土材料设计寿命普遍在100至120年之间。为提升材料耐久性,他领导的团队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混凝土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力争将设计寿命延长至200年。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生产和使用国,年产量达80至100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混凝土高性能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领域,我国已达到国际“并跑”水平,部分新材料、新技术甚至处于“领跑”地位。然而,在建筑材料共性基础理论与前沿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顶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缪昌文院士强调,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材料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路径。通过高通量计算、大数据库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以性能需求为导向的建筑材料逆向设计,推动建筑材料低碳化、绿色化及功能化发展。

展望未来,缪昌文院士表示,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建筑材料设计、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应用将日益广泛。其团队正积极跟进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工程材料大数据库,开发材料智能设计平台,旨在实现工程材料的高性能化,满足重大工程的应用需求,为我国建筑材料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