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护城河之谜:存在与否?”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国各大AI厂商在2024年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智谱AI成功完成新一轮融资,字节跳动发布豆包视觉理解模型,快手可灵1.6版本正式上线,显示出AI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2023年被业界公认为大模型元年,而2024年则有望成为AI应用年。深度推理成为主流,AI Agent成为新风口,多模态模型竞相涌现。尽管AI产业的发展时间不到两年,但进步速度之快已令人瞩目。

然而,在AI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算力不再是唯一的核心竞争力。此前,通过提升算力和参数规模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曾是各大厂商的常用手段。但随着行业快速迭代,仅靠算力难以超越同行。训练和运营大模型需要大量的算力和资金投入,这对于商业模式的探索带来挑战。

以字节跳动为例,其在AI领域的投入已达8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600亿元,其中约900亿用于AI算力采购。同样,ChatGPT也受到算力紧缺的困扰。微软投入巨资打造超算平台,并在数据中心部署大量GPU,以提供更好的算力支持。

尽管算力是硬件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构成真正的护城河。开源AI模型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壁垒难以形成,Google和OpenAI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渐缩小。目前,国内大模型的核心功能普遍同质化,替代品众多,模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各大厂商开始关注应用层的突破。AI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但同质化问题仍然存在。例如,豆包视觉理解模型和Kimi视觉思考版都专注于图片内容的识别和理解,但缺乏明显的差异化。

业内人士认为,AI应用想要实现爆发,需要找到杀手级应用。正如3G时代iPhone的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AI应用有望催生下一个iPhone时代。然而,目前AI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出现类似现象。

在商业化方面,AI企业正努力将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模式。红杉资本合伙人Pat Grady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公司多数将来源于应用层。字节跳动、百度等厂商在AI对话类产品上的布局,正是为了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虽然AI应用的商业化道路充满挑战,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实现突破。正如移动互联网经历了5年的发展才迎来爆发,AI产业也需要时间来沉淀和成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AI产业的下一个拐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