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前高管创业,与旧主正面交锋?”
近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AI大模型的热潮过后,AI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逐渐成为科技领域的下一个风口。不同于以往的工业机械臂和早期两足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搭载了AI大模型,包括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等,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为各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024年,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在派对上大放异彩,展现出拟人化水平的显著提升;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凭借高性能纯电驱动和全新视觉语言模型,多次亮相英伟达发布会,带动一系列机器人产业链概念股上涨。一时间,机器人赛道成为创业的热门领域,众多科技企业高管纷纷加入其中。
原追觅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创新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喻超在今年年中离职,创办了鹿明机器人公司,并于11月底获得天使轮投资,投资方包括英诺天使基金、商汤国香资本等。与此同时,追觅科技前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也在年末离职,投身消费级机器人领域,正积极推进首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经纬创投、真格基金、Monolith等,投后估值约5亿元。
追溯至2022年下半年,追觅合伙人兼副总裁吴鹏离职创立了咖爷科技,已获5轮融资;同年,追觅联合创始人、常务副总裁王生乐离职创立星迈机器人,面向泳池清扫场景,已获两轮融资。作为一家市值百亿的清洁家电独角兽,短短两年内,追觅科技便有多位高管离职创业,引发业界关注。
其中,郭人杰在追觅科技工作期间,27岁便成为科技公司高管,曾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内让追觅从0做到行业领先。在追觅狂奔的三年间,郭人杰主导从小米生态链到自主品牌的转型,带领团队建立中国区营销体系,成功让追觅出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然而,郭人杰为何在追觅科技未上市的情况下选择离职?可能与追觅整体战略的不确定性有关。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有自称追觅员工称,郭人杰离职与俞浩管理方式有关,尽管俞浩敢于启用年轻人,但不放权,导致郭人杰在业务推进上束手束脚。
实际上,追觅科技本身也涉足机器人产业,但自研产品的市场化目前处于停滞状态,缺乏长期主义。或许是追觅对机器人业务的摇摆,导致高管们选择离开自行创业。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曾表示,追觅自成立以来,就树立了成为世界顶级科技企业的愿景。在不久的将来,追觅的机器人产品可应用于表演娱乐、科研教学、商业服务等领域,也可以在搭载更多配件后,用于各行业的巡逻、勘察等作业场景。
然而,追觅的机器人业务至今仍处于展示阶段,没有后续的量产计划。今年8月,追觅宣布成立总规模110亿元的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持股比例55%,目前已投资“魔法原子”的天使轮。据企查查显示,魔法原子是一家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产品包括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仿生四足机器人等,覆盖工业、商业和家庭等多个场景。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宇树科技、乐聚等企业凭借各自的技术优势,在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对于刚刚入局的初创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拿出更多技术亮点和创新的应用场景。
峰瑞资本李丰在2024T-EDGE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投资人眼中最具价值的AI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项目,应具备软硬结合的特点,即先进的大模型和产品化的硬件部分。同时,具身智能需要在垂直场景里逐渐完善并实现泛化,软硬件要能同时迭代。
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郭人杰等追觅科技前高管离职创业,无疑是这个领域的积极信号。然而,机器人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核心技术、算力资源、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瓶颈。在未来的发展中,机器人产业需要不断突破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