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低空经济:机器人产业新挑战与机遇

近日,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新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该司主要负责制定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旨在推动飞行机器人、AI机器人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国锋表示,低空经济作为社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AI技术的应用将为低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成为真正的“新质生产力”。据统计,AI、机器人、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均已达到千亿规模。其中,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可达6702.5亿元,低空航空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占比接近55%,间接、衍生领域的经济活动贡献接近40%;AI领域,我国AI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整个生成式AI相关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预计“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

自2024年初,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AI+、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受到重点关注。随着2025年,我国致力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序幕由此拉开。

AI模型成为“灵魂”,机器人加速转向“具身”。我国加速布局低空经济、AI、机器人等多个产业。过去两年,在ChatGPT等AI大模型发展推动下,包括人形在内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巨大增长潜力。尤其是无人机、自动驾驶等领域对于感知、运动的精准技术构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AGI的未来发展。

2024年,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快速迭代掀起热潮,全球资本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国际市场上,特斯拉、1XTechnologies、Agility Robotics、Figure AI、Engineered Arts、Sanctuary AI、PAL Robotics、Rainbow Robotics(三星投资)、本田以及通用汽车等企业纷纷涌入人形机器人研发竞赛。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推出人形或仿生机器人。

Statist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营收将超过460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30.1亿美元。然而,机器人赛道融资正全面转向,资本逐渐向具身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倾斜。

深圳市美团机器人研究院学术年会上,美团副总裁、美团机器人研究院理事长毛一年表示,基于中心调度+端到端自主智能技术,美团建立了一套自动化体系,并研发出数据驱动的统一多模态多任务基础模型,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能力上限,以及极端场景下安全下限。

毛一年表示,截至2024年底,美团自动配送车完成室外全场景配送近500万单,自动驾驶里程占比超过99%;同时,美团无人机在53条城市航线中累计完成超40万单,服务办公、社区、景区、市政公园、校园、图书馆等多种场景,可配送商品种类超9万种。

对于人形机器人,毛一年认为,从落地场景来看,未来有两个方向:一是和人非常远的场景,如高空、地下、边疆等危险作业,能产生巨大价值,真正把人从无效劳动力中解放出来;二是和人紧密相关的场景,因为与人紧密交互,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情绪价值,可以和人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星海图首席科学家赵行认为,对于机器人的“无人化”,更重要的是服务价值。银河通用创始人及CTO王鹤表示,机器人的本质是对人类身体进行“无穷无尽”的研究,身体和支配身体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未来机器人要落地到家庭,需要有“自我修复”的机制,从实践角度上来看,目前可落地的场景可能应该从具身智能支持的技能出发,并不需要也驾驭不了像人一样这么复杂的身体,而是应该从简单的场景入手,如银河通用选择轮式底盘,双腿可以并在一起形成成熟的“本体”,应当基于一个成熟的硬件问题去快速推进具身智能端到端视觉大模型。

王鹤透露,银河通用的机器人产品已经开始量产并落地到生活中,明年希望部署数百台,最终希望有超过1000台银河通用机器人在市场上进行落地应用。

机器人“价格战”还未到来,未来三年仍是“蓝海”市场。目前,机器人市场正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降价潮”,但行业人士依然认为,机器人“价格战”还未到来。未来三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其实都是蓝海,因为大家竞争还没有达到(特别)激烈的程度,(还未)开始打价格,大家还是在一个持续探索的阶段。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吴翼认为,未来人类家庭一定会需要一个帮你干活的机器人产品,因此未来10年需求上来看,机器人最终会进入家庭。如今,机器人“本体”的核心部件还未出现更大的技术提升,但机器人“大脑”的模型数据集已呈现“开源”趋势。

12月30日上午,智元机器人宣布,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上海库帕思,联合发布全球首个基于全域真实场景、全能硬件平台、全程质量把控的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源项目AgiBot World。智元机器人表示,AgiBot World开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谷歌DeepMind通过整合来自22种不同本体机器人的数据构建了Open X-Embodiment数据集,但大部分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化的采集流程,且许多机器人构型已经过时,数据质量格式参差不齐,在机器人策略学习的过程中甚至会带来副作用。

为实现规范化的数据采集,来自斯坦福、伯克利、谷歌等构建的DROID数据集,尽管涵盖了相对丰富的场景与技能,然而作者团队在后续研究中指出DROID存在大量低质量数据,从而给机器人的学习过程造成“困惑”。一些具身大模型初创公司基于自采集的大规模高质量双臂机器人数据训练的模型展现出了整理、分拣、洗衣等执行复杂动作的能力,这进一步印证了高质量数据在当前具身智能领域研究阶段的重要性。

智元机器人称,相比谷歌开源的Open X-Embodiment数据集,AgiBot World的长程数据规模高出10倍,场景范围覆盖面扩大100倍,数据质量从实验室级上升到工业级标准。这一里程碑式的开源项目,旨在构建国际领先的开源技术底座,标志着具身智能领域“ImageNet时刻”已经到来。

高盛在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此前的预测为60亿美元)。AI加速演进、技术突破、资本支出投资加大都是促成我们调整预测的核心推动因素。目前端到端AI取得了重大进展,模型可以通过这种AI进行自我训练,不再需要人类工程师手工编写所有代码。这加快了机器人的发展,使这些设备能够更快地完成更多任务并适应新情况(例如在工厂外工作)。

高盛进一步预测称,将来10%~15%的有害危险工种和汽车制造业岗位将被机器人所取代。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松丽表示,2025年,制造业仍是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但制造业之外,多模态交互、信息检索、排程优化等AI技术使服务机器人在医疗、教育、零售、清洁等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服务机器人应用更广泛,能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同时,2025年,人形机器人预计将迎来商业化的元年。随着特斯拉等大型企业入局,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根据工信部等15个部门的文件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并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据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的赛迪顾问预估,到2026年-203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且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发表回复